明朝政局下的明代文学是怎样的?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明朝 文学 明朝政局下的明代文学是怎样的?

明朝政局下的明代文学是怎样的?

2024-07-11 14:38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这一时期,明太祖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,设置锦衣卫,来加强皇权;经济上重新将重农抑商的政策贯彻执行。在选官领域,恢复科举并采用八股取士。

一系列措施的背后,都是对于元朝统治的批判和纠偏,而最根本的就是扭转元朝重商环境下过于自由松散的文化语境,比如元杂剧和南戏的盛行,造就的不思农心理的盛行。

2.俗文学教化,雅文学失语‍

明朝初期的整个文学走向是内向的,表现在小说领域,就是《三国演义》和《水浒传》等演义类小说盛行,这两部小说是后世归为四大名著系列的作品,其整体的思想导向是偏教化的。

《三国演义》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,并融合千百年来人民大众对于明君贤臣的渴慕心理,所谓“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”,或”天下土地,唯有德者居之。”它以一种道德约束力来收归人心。其后的《水浒传》亦是此理。

在戏剧文学领域,明初流行的是由皇族子弟把持的神仙道化剧,政府对于戏剧具体名目有规定:“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,不许状扮帝王后妃,忠臣烈士,先圣先贤。”这些戏剧同样用做教化之用。

而传统的诗文领域在明初面临着集体语境缺失的情况,稍有成就者仅限于“吴中四士”,《明史·文苑传》“明初文学之士,高、杨、张、徐、刘基、袁凯以诗著。”

这些人所作之诗,要么追思古之幽情,如高启名作《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》里写道:“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,祸乱初平事休息。”要么以咏物述其心,如袁凯之咏燕。诗歌不但规模小,而且境界狭小,整体成就并不高。

明初真正影响一时,蔚为壮观的是“台阁派”文学,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和翰林院,称为“馆阁”,其诗人以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为主。他们都是台阁重臣,其诗“颂圣德,歌太平”,洋溢着盛世太平之音。

诗文领域的表达并不是无限的,而是始终伴有政治介入,政治所规范的思想表达是尊传统儒家的,而俗文学如小说戏剧之类,因为直面大众,也是以儒家教化为主。

这种政治规束下的文学,有利于明初帝国的统治,有利于经济恢复,但是一旦经济发展,政治开始松绑,明代文学就会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。

明代中后期文学的繁荣

明朝中后期,随着帝国统治的力不从心,再也没有以前的高压环境,文学随之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情况,无论诗文还是戏剧小说领域都有杰出作品问世,如小说之《西游记》、汤显祖戏剧、公安派诗歌、晚明小品文等等。

出现这样的盛况,与明后期经济、文化生态的转变有关,在它们引导下,文学不再以政治教化、歌功颂德为主,而是更有思想自由表达和包容度,开启近世文学之风。

1.商业繁荣,城市文学形态

经过明初的休养生息,经济得到恢复的同时,城市工商业也开始发展起来,再加上抑商政策的松动,商品经济蓬勃发展,特别是江南地带的织造“机户”争相崛起,进而形成了大的商业城市,如杭州、苏州、广州等地。

在这些大城市中,商人阶层一跃而起,成为人人倾慕的对象,连士人也一改往日清高风貌,乐与商人为伍,留恋市井之间,久而久之,文学就带有一种世俗化的意味。

再加上城市出版业的盛行,商人、手工业者等读者群的形成,所以明代的文学表达语境中,商人不再是之前的边缘人角色,而是成为文学作品中的新贵。比如三言二拍中的商人角色。

冯梦龙的三言二拍里,商人成为正面的主角,他们或极尽奢侈,或克勤克俭,或历经艰难,或经营有道,作者对他们这一群体是抱有肯定、赞美、支持态度的。

而商业世俗面貌对于雅文学的影响,就是文人不再执着于政治和理想的求索,相反开始追求世俗趣味。他们选材的范围开始转向日常琐事,表现多率真自然,语言俚俗明白,所谓“寄意于时俗”,晚明小品文,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复古文学就是沿着这条路走的。

弘治、正德年间,以李梦阳、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活跃于文坛,他们的诗歌主张虽有复兴唐宋气象的意味,但却刻着时代的印记,如“真诗在民间”之说,即有明朝商业繁荣下的文学求索意味。

晚明小品文,以张岱为主,题材趋于生活化、个人化,如《陶庵梦忆》、《西湖寻梦》等文极具生活气息,夹杂着作者对于往昔繁华生活的追忆,这是商业社会下真实的情感表达。

2.明朝心学文化下的文学语境

除了商业市场繁荣,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之外,明朝在文化领域同样出现了新的变化,这与明朝统治环境的弱化有关,明朝中叶以后,皇权集中导致宦官专权,宦官专权与政治腐败,又加剧了党争,政局比较混乱,这就给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土壤。

思想文化领域最活跃的当属王学左派的兴起,王阳明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,提出“心者,天地万物之主也。”“我心之良知,无有不自知者。”

这里面的良知具有先验主义的味道,主张对以往的“圣贤至理”都要用“我的灵明”来检验,“夫学贵得之心,求之于心而非也,虽其言出于孔子,不敢以为是也。”

这种学说是主观唯心主义的,它是对宋代程朱理学已经僵化模式的一种反叛,主张以心观物,它促进了人的思想意识的觉醒,在明朝中后期,特别是嘉靖以后,这种思想蔚为壮观,形成了泰州学派。

泰州学派的兴盛,促进了晚明思想领域的解放,很多人用本心去推倒偶像崇拜和教义束缚,洋溢着一种叛逆、自我觉醒和张扬个性的精神,这对于文学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。

从诗文领域来看,这时候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派别——公安派,公安派是以袁宏道为核心的,它宣扬的文学主张是“性灵说”,何谓性灵呢,“独抒性灵,不拘格套。”诗取适性灵为止”就是说,强调诗的情感特征和个性表现,肯定世俗人欲。

这个诗学是受王学左派影响的,之后的竟陵派文学走着幽僻寒深的路子,同样有着心学思想解放的光芒,其代表作家钟惺所著《诗论》已开现代文学接受之风。

在叙事文学领域,同样有心学的影响,这里面最著名的当属汤显祖的《牡丹亭》和吴承恩的《西游记》它们都是明代文学留给后世的经典之作。

《牡丹亭》讲述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,剧中的杜丽娘为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线,逾越家庭和社会的层层障碍,为情而死,为爱勇敢迈过鬼门关,最终和爱人喜得良缘。这部剧作里,情胜于理,肯定了人的情欲的合理性,带有思想解放的光芒。

小说领域的《西游记》更是发扬心学之声。它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“三教合一”化了的心学思想,小说的章节都带有心学解放的意思,如“灵根孕育源流出,心性修持大道生。”

西游记全书虽然是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,但是却隐喻着人的一生放心、定心、修心的全过程,以明心见性之说来传播着王阳明心学思想,鲁迅《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》曾说:“《西游记》以猿为心之神,以猪为意之驰,其始之放纵,至死靡他,盖亦求放心之喻。”

总结

从文学的历史走向来看,明代继承的是宋元以来俗文学的发展路径,在此基础上不断开拓的。明初政治的集权只是暂时抑制了它的前进步伐,但是不能改变其潮流。其根源就是商品经济的发展,市民阶层的壮大。

明代文学更突出的成就是在思想领域,它注重个性表达,肯定人的情欲和想法,这是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,同时也促进了心学思想的传播,开启近代文化之先声。

参考文献:

《明史》

《中国文学史》

《明代的文人集团》

《压抑与躁动:明代文学论集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